教学研究
当前位置: 教学研究 > 反思与评议

《搭船的鸟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

作者: 时间:2023-01-03 08:00:44 阅读:291



盛玲


【教学目标】
1.能正确认读“沙啦、鹦鹉”等词,会写“搭、羽、翠”等字。
2.通过品读“雨天场景”和“翠鸟外形”的语句,体会作者“运用多种感官”和“抓住特点”进行细致观察的方法。
3.借助直观图像引导观察,迁移方法,学会细致观察。
【教学重点、难点】
体会作者“运用多种感官”和“抓住特点”进行细致观察的方法,并能迁移运用。


【教学过程】


一、创设单元任务大情境,由“搭”导入

画外音:号外!号外!亲爱的小伙伴们,304班“小小观察家”开始征稿啦!你可以结合课上学习到的观察方法,来观察生活中的动物、植物或一处场景。别忘了,还要将你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哦!
     所有稿件交给语文老师,届时班内举行“小小观察家”成果发布会,优秀稿件在作品栏展出。
让我们的学习成果像秋日里的果实般挂满枝头!还在等什么?行动起来吧!


师:听出来了吗?这是谁的声音?哇,耳聪目明,真有小小观察家的潜质也!再来考一考,看看这是什么字?出示“搭”。你认识吗?有一个字和他很像,什么字?塔。提土旁换成提手旁就是“搭”。火眼金睛,这么细微的差别也能观察到。厉害。生活中很多时候用上搭。比如说:搭房子,搭积木,搭车,搭船……想一想,这些词语里的搭意思一样吗?一个表示动作——支,架,一个表示乘坐。厉害,厉害,不仅会观察,而且会比较。那就再劳驾大家,把他送进田字格,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?生说,师说和我举起手一起写这个字:左右结构,左窄右宽,草字头的横要短,合的撇捺要舒展。补写搭船,搭船就是坐船,生活中还有一种搭船叫搭顺风船,搭车叫搭顺风车。你搭过吗?就是不用出钱,顺路顺便而已。见过搭船的鸟吗?补充课题。读课题,你有什么疑问?看来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鸟,是一只有灵性的鸟,它知道顺便,知道借用外部的力量。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,感受它的不平常吧!


二、初读课文,整体感知
1.同学们一定都预习了课文,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检测?。请同学们齐读第1自然段。字正腔圆,声音洪亮。小小观察家第一关:
(1)课件出示:祖父 外祖父  知道祖父是谁吗?爸爸的爸爸。外祖父呢?妈妈的爸爸。平时我们怎么称呼外祖父吗?外公。这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。
(2)课件出示“沙啦沙啦”  “啦”在课文里读第一声。没想到它还是个多音字,另外一个读音是轻声。在拟声词中读第一声,在句子末尾做语气词是读轻声。谁来读这个句子?
下雨啦!雨点打在船篷上,沙啦沙啦地响。
如果雨打在玻璃上呢?噼里啪啦。
(3)课件出示“蓑衣”“橹”。知道它们什么样子吗?图片出示。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防雨的叫蓑衣。我们并不陌生,古诗里早就见过: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橹是使船前进的工具,比桨长而大。这样的船在江南的旅游景点还可以见到。
2.指名读第2段。
(1)出示:鹦鹉  读准,鹦是后鼻音。两个字是形声字,左边的婴 武是声旁,右边的鸟是形旁。
(2)这一段里有两个要写的生字。
出示:羽 翠。小小观察家第二关!谁来观察一下,写时要注意什么?羽的第一笔和第四笔是横折钩,羽做部首,第一笔和第四笔是横折。写翠时,卒的一竖要出头,写在人下。现在拿出本子,各写一个。展评
3.男生读第3段。这一段写了什么?这一段四句话有三个问号,是作者的猜想。
4.女生读第4段。这一段写了什么?写了搭船的鸟捕鱼的情景。写“吞”要注意什么?第一笔是横。
5.最后一段,谁来读。课件出示“哦”,表示将信将疑时读第二声,表示领会,醒悟时读第四声。想一想,文中应该读什么音?
6.读了全文,同学们知道搭船的是什么鸟?它搭船干什么?想一想,作者在这次平常的探亲之旅中,对哪些事物和场景做了细致观察?
(生交流)师小结:作者从雨天的场景、翠鸟的样子和翠鸟捕鱼的动作三个方面做了细致观察。恭喜你们,勇敢闯过第三关!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天,走近这只翠鸟。板书:雨天 外形 捕鱼
【设计意图:统编本教材强调课后习题的作用,从课后习题出发关注文本整体,梳理本课的观察场景和事物,使文章脉络更清晰。】
三、聚焦段落,感受观察之妙
1.在这样一次普通的旅途中,作者看到一只怎样的翠鸟呢?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。
出示:
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,多么美丽啊!它的羽毛是翠绿的,翅膀带着一些蓝色,比鹦鹉还漂亮。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。
2.读着这些句子,你认为这是一只(    )的翠鸟。补写板书:美丽
3.你从哪里感受到它的美丽?作者是怎样观察它的呢?
(1)预设:颜色(彩色 、翠绿、蓝色、红色标红)这四个词语,哪一个是小组长?(彩色)为什么不选其他的三个?彩色何止这几种颜色啊?还有:紫色,黄色,能不能有三个字的?能不能有更多字的?(五颜六色、五彩缤纷,五彩斑斓)你发现了什么?翠鸟的美丽体现在它鲜艳的颜色上!
(2)同学们再看,这三个词,谁来读?它们的小组长是谁?(小鸟)好好看看这些词,作者观察翠鸟时,是不是先看整体,再看部分。这样观察有什么好处?这样观察,能够让我们对事物有一个全面、完整的了解。板书:先整体后部分
(3)翠鸟除了羽毛、翅膀、长嘴,还有哪些部位?(眼睛,背部,腹部,脚,尾巴)作者为什么不一一把它写出来呢?我们在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时候,没必要面面俱到,只要抓住最主要的特点来写就行了。就像这样,“长嘴”的“长”能不能去掉?对,这就要抓主要特点来观察。板书:主要特点
4.习得方法,迁移观察。
(1)观察熊猫的外形,你会抓住?(那黑白相间的毛皮和黑眼圈)松鼠在你面前,你会抓住什么观察它?(毛茸茸的大尾巴)如果是孔雀呢?(张开后漂亮极了的尾巴)
(2)比较观察。鹦鹉已经很漂亮了,为什么比它还漂亮?是啊,因为喜爱,所以比鹦鹉还漂亮。
     (3)多么美丽的翠鸟啊!这真是一次奇妙的遇见,你看翠鸟静静地站在那里,犹如在画中一般,给我平常的旅途带来许多惊喜。(出示翠鸟图,配乐欣赏,指名读)
四、拓展画面,多种感官写观察。
1.304班同学真厉害,不仅会读,会说,还会细致观察。那么,生活中,你还观察过哪些小动物的外形?指名说。敢不敢接受我的终极挑战?
2.指导写作,现场评析:任选一幅图(熊猫图、松鼠图、孔雀图),学着作者的方法仔细观察,抓住主要特点,由整体到部分地来写一写。
3.小结:同学们不仅会仔细观察,还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、抓住小动物主要的特点进行有序的表达,真会学习。
4.走进雨天,多种感官同观察。
(1)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,有时候光用眼睛看还不能发现事物的美好,还可以——(用鼻子闻,用耳朵听,用手摸。)
(2)自由读第一段,在这一自然段中,作者还用了哪些感官来观察?(耳朵)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?
5.回归刚才写的画面(出示动物图片),提示学生用上多种感官去观察。二次创作,让习作更出彩。
五、导语结课,布置作业
1.用上多种感官去观察,小动物的形象就更活灵活现了。翠鸟还有一个名称叫钓鱼郎,猜猜为什么。下节课,就让我们去看翠鸟捕鱼吧。
2.法国罗丹说过这样一句话,送给304班的小小观察家们。出示,齐读:
生活中不缺少美,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。
【设计意图:聚焦重点段落,了解作者抓住特点、仔细观察和运用多感官观察并进行表达的手法,在朗读想象中感受作者的观察细致。学以致用,在二次仿写练习中学法迁移,从说到写,由扶到放,由会一种观察到会多种观察。这样融入身心的学习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,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,又能增强教学的成效,达到内化语言的目的。】
板书:
15   搭船的鸟


雨天
外形  美丽  
捕鱼


             先整体后部分     抓住特点     多重感官

教学反思:


这是一篇内容浅显而富有童趣的文章。作者用浅近、朴素而又清新的语言,来写他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景象。其实在大自然中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,要有一颗爱大自然的心灵,要有一份爱护小动物的情感。文章语言虽然简洁,读起来却耐人寻味,不仅介绍了翠鸟的美丽,而且生动刻画了翠鸟捕鱼时动作的敏捷。
教学时,我仔细阅读文本,联系单元导语,紧扣语文要素,明确教学目标就是:
1.能正确认读“沙啦、鹦鹉”等词,会写“搭、羽、翠”等字。
2.通过品读“雨天场景”和“翠鸟外形”的语句,体会作者“运用多种感官”和“抓住特点”进行细致观察的方法。
3.借助直观图像引导观察,迁移方法,学会细致观察。
其中,教学重点难点 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“运用多种感官”和“抓住特点”进行细致观察的方法,并能迁移运用。
教学中,首先创设单元任务大情境,由“搭”导入,质疑课题,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;接着初读课文,整体感知。从课后习题出发关注文本整体,梳理本课的观察场景和事物,使文章脉络更清晰。其次,聚焦段落,感受观察之妙。引导学生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,抓关键词感受美丽,读出翠鸟的美丽和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。并且思考作者是怎样观察它的,从中提炼观察小妙招——先整体后部分,抓主要特点。最后习得方法,迁移观察。出示一组图片,观察熊猫、松鼠、孔雀的外形。拓展画面,多种感官写观察。
反思这堂课,两点较为满意。一聚焦重点段落,了解作者抓住特点、仔细观察和运用多感官观察并进行表达的手法,在朗读想象中感受作者的观察细致。学以致用,在二次仿写练习中学法迁移,从说到写,由扶到放,由会一种观察到会多种观察。这样融入身心的学习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,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,又能增强教学的成效,达到内化语言的目的。二课堂氛围轻松愉悦,学生在情境的创设下,一次次地完成阅读任务,说话能力、观察能力、表达能力均有
提升。


下一篇:快乐阅读,终身受益